中庸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著)

《中庸》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因而子思上承曾子,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宋代人程颢、程颐兄弟极力尊崇《中庸》,把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整理,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平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中庸》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就是指导意义。中庸思想就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就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就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平衡态。
如果说大学是价值观,那么中庸就是方法论。中庸是论述智慧根本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泉与中国文化的源泉一致,都是来自天,及自然规律。人是天地所化育,生活在天地之间,所以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人的行为规范才是最智慧的。这是中庸所有观点的本源。我们用这样的思路去理解中庸,一切就显得符合逻辑,是自然而然的结论。
我们在读《中庸》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它的伦理层面,我认为更应该思考它的哲学意义。如果我们一开始便认定了它只就是规范甚至就是约束人们伦理行为的东西,那便从主观上否定了它的其它意义,甚至就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纵观全文,在它的字里行间都有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唯物与辩证的思想。而这种表达只就是没有象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的系统与完整,但这也不能抹灭它的先进意义。“中庸”思想可以看作就是孔子的道德理解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理念,长期以来对国人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认为就是中华民族的劣性,认为中庸思想让人保守庸碌,而这与时代的发展就是不相匹配的。事实上并不就是如此,恰恰相反,这就是对中庸思想的完全误解。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
目录
-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第三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第四章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第五章 道其不行矣夫
- 第六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第七章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
- 第八章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第九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
- 第十章 子路问强
- 第十一章 素隐行怪
-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第十六章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 第十七章 舜其大孝也与
- 第十八章 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 第十九章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 第二十八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 第二十九章 天下有三重蔫其寡过矣乎
-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
-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
- 第三十三章 衣锦尚絅
作者简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