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到西汉时期,经官府搜集整理,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故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鲁论语》和《齐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东汉末年,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即成为今本《论语》。《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九十三章。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各篇各章内容独立,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识字人中,人人必读的著作之一。
《论语》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北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对《论语》极其肯定的赞誉。
目录
学而篇
-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1.2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 1.3 巧言令色,鲜仁矣
- 1.4 吾日三省吾身
- 1.5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1.6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1.7 贤贤易色
- 1.8 君子,不重则不威
- 1.9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10 子禽问于子贡
- 1.11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1.12 礼之用,和为贵
- 1.13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1.1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1.15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1.16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 2.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5 孟懿子问孝
- 2.6 孟武伯问孝
- 2.7 子游问孝
- 2.8 子夏问孝
- 2.9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 2.10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2.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12 君子不器
- 2.13 子贡问君子
- 2.1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2.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16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2.1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18 子张学干禄
- 2.19 何为则民服
- 2.20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 2.21 子奚不为政?
- 2.2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2.23 十世可知也
- 2.24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
- 3.1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3.2 三家者以《雍》彻
- 3.3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3.4 林放问礼之本
- 3.5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3.6 季氏旅于泰山
- 3.7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 3.8 绘事后素
- 3.9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 3.10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3.11 或问禘之说
-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3.13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 3.14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 3.16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 3.18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3.19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 3.20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 3.22 管仲之器小哉!
- 3.23 子语鲁大师乐
- 3.24 仪封人请见
- 3.25 尽美矣,又尽善也
- 3.26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
- 4.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4.2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 4.3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4.4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4.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4.6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 4.7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 4.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4.10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 4.1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4.12 放于利而行,多怨
- 4.13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 4.14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4.15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4.1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4.1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18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4.1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4.20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4.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4.22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4.23 以约失之者鲜矣
- 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4.25 德不孤,必有邻
- 4.26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篇
- 5.1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 5.2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 5.4 赐也何如?
- 5.5 雍也仁而不佞
- 5.6 子使漆雕开仕
- 5.7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 5.9 女与回也孰愈
- 5.10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5.11 吾未见刚者
- 5.12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5.13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5.15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 5.17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5.18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 5.19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5.21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5.22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5.23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5.24 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 5.25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5.26 盍各言尔志
- 5.27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5.28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
- 6.1 雍也可使南面
-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
- 6.3 弟子孰为好学
-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 6.6 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
- 6.7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6.8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 6.11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6.12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 6.13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6.14 子游为武城宰
- 6.15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
- 6.16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6.17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 6.1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6.19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6.2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6.2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6.22 樊迟问知
- 6.2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6.24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6.25 觚不觚,觚哉!觚哉!
- 6.26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 6.27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6.29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6.30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述而篇
- 7.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7.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7.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7.5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7.6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7.7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7.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7.11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7.12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7.15 夫子为卫君乎?
- 7.16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 7.17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7.20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 7.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7.23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7.24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7.26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7.28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 7.30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7.31 昭公知礼乎?
-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7.33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7.34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
- 7.36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 7.3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篇
- 8.1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8.2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8.3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8.4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8.5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
- 8.6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8.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8.8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8.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8.10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8.11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8.12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8.13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 8.1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8.15 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8.16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8.17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8.18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 8.19 大哉尧之为君也!
-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 8.21 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篇
-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9.2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 9.3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9.5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 9.6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 9.7 吾不试,故艺
- 9.8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 9.9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
- 9.11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 9.13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 9.14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9.15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9.16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 9.1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9.18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9.19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 9.20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 9.21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9.22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9.2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9.24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 9.25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9.2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9.27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 9.2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9.2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9.30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乡党篇
-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
-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 10.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 10.10 食不言,寝不语
-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 10.12 席不正,不坐
-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 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 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 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 10.22 朋友死,无所归
-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先进篇
- 11.1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 11.2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 11.4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11.5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 11.7 弟子孰为好学
-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 11.9 噫!天丧予!天丧予!
-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
-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 11.12 季路问事鬼神
- 11.13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 11.14 鲁人为长府
- 11.15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 11.16 师与商也孰贤?
-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 11.19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
- 11.21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11.22 闻斯行诸?
-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
- 11.24 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颜渊篇
- 12.1 颜渊问仁
- 12.2 仲弓问仁
- 12.3 司马牛问仁
- 12.4 司马牛问君子
- 12.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12.6 子张问明
- 12.7 子贡问政
- 12.8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 12.9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
-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12.12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 12.13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 12.14 子张问政
- 12.15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12.1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 12.20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
- 12.22 攀迟问仁
- 12.23 子贡问友
- 12.24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
- 13.1 子路问政
-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 13.3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 13.4 樊迟请学稼
- 13.5 诵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 13.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13.7 鲁卫之政,兄弟也
- 13.8 子谓卫公子荆
- 13.9 子适卫,冉有仆
- 13.10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13.11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 13.12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 13.13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13.14 冉子退朝
- 13.15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 13.16 叶公问政
-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 13.18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 13.19 樊迟问仁
- 13.20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 13.21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 13.22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13.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13.24 乡人皆好之,何如?
- 13.25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 13.26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13.27 刚、毅、木、讷近仁
- 13.28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 13.29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 13.30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篇
- 14.1 宪问耻
- 14.2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14.3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14.4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
- 14.6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14.7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 14.8 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 14.9 或问子产
- 14.10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14.11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14.12 子路问成人
-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 14.14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14.15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14.16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 14.17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
- 14.20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 14.21 陈成子弑简公
- 14.22 子路问事君
- 14.2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14.2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 14.26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14.28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14.29 子贡方人
- 14.3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14.31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 14.32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 14.33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 14.34 以德报怨,何如?
- 14.35 莫我知也夫!
-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 14.37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 14.38 子路宿于石门
-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
- 14.40 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 14.41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 14.42 子路问君子
- 14.43 原壤夷俟
- 14.44 阙党童子将命
卫灵公篇
-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 15.3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15.4 由!知德者鲜矣
- 15.5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 15.6 子张问行
- 15.7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 15.8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 15.9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5.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15.11 颜渊问为邦
- 15.1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5.13 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15.14 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15.1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15.16 如之何,如之何
- 15.17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15.18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 15.19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15.2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15.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15.22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15.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15.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5.25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 15.26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 15.2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15.28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15.29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15.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15.31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5.32 君子谋道不谋食
- 15.3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 15.34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15.35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 15.36 当仁,不让于师
- 15.37 君子贞而不谅
- 15.38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15.39 有教无类
- 15.40 道不同,不相为谋
- 15.41 辞达而已矣
- 15.42 师冕见
季氏篇
- 16.1 季氏将伐颛臾
- 16.2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16.3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 16.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16.5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 16.6 侍于君子有三愆
- 16.7 君子有三戒
- 16.8 君子有三畏
- 16.9 生而知之者上也
- 16.10 君子有九思
- 16.11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 16.13 陈亢问于伯鱼
-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阳货篇
-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17.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17.3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
- 17.7 佛肸召,子欲往
- 17.8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 17.9 小子何莫学夫诗
- 17.10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 17.11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17.12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17.13 乡愿,德之贼也
- 17.14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 17.15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17.16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 17.17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7.18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17.19 予欲无言
- 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 17.21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 17.2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17.23 君子尚勇乎?
- 17.24 子亦有恶乎?
- 17.25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17.26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微子篇
-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 18.3 齐景公待孔子
-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
-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 18.9 大师挚适齐
- 18.10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 18.11 周有八士
子张篇
- 19.1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 19.2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 焉能为亡?
-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 19.4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19.5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19.6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9.7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19.8 小人之过也必文
- 19.9 君子有三变
- 19.10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 19.11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19.12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
- 19.13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19.14 丧致乎哀而止
- 19.15 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 19.16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 19.17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19.18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 19.20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 19.21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19.22 学无常师
- 19.23 子贡贤于仲尼
-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
- 19.25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尧曰篇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