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春秋公羊传》乃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毋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后世多称《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重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而略于叙事,可谓训释之传。汉儒总结其有“三科九旨”之说,谓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
《公羊传》是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训释《春秋》,颇多牵强附会之处,当代学者杨伯峻甚至称它“不是空话,便是怪话”。不过由于《公羊传》中所表述的“大同一统”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公羊学屡兴不绝。西汉乃公羊学极盛之期,董仲舒即为公羊学大师;东汉何休著《春秋公羊传解诂》,是关于《公羊传》的权威之作;唐代徐彦又著《春秋公羊传注疏》,则意在为何休的《解诂》作注;晚清公羊学复盛,自庄述祖、刘逢禄发其端,由龚自珍、魏源承其绪,至康有为而臻于高峰,他借孔子改制之说,构建起崭新的“公羊三世”观,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基础。
目录
隐公
桓公
庄公
- 庄公元年
- 庄公二年
- 庄公三年
- 庄公四年
- 庄公五年
- 庄公六年
- 庄公七年
- 庄公八年
- 庄公九年
- 庄公十年
- 庄公十一年
- 庄公十二年
- 庄公十三年
- 庄公十四年
- 庄公十五年
- 庄公十六年
- 庄公十七年
- 庄公十八年
- 庄公十九年
- 庄公二十年
- 庄公二十一年
- 庄公二十二年
- 庄公二十三年
- 庄公二十四年
- 庄公二十五年
- 庄公二十六年
- 庄公二十七年
- 庄公二十八年
- 庄公二十九年
- 庄公三十年
- 庄公三十一年
- 庄公三十二年
闵公
僖公
- 僖公元年
- 僖公二年
- 僖公三年
- 僖公四年
- 僖公五年
- 僖公六年
- 僖公七年
- 僖公八年
- 僖公九年
- 僖公十年
- 僖公十一年
- 僖公十二年
- 僖公十三年
- 僖公十四年
- 僖公十五年
- 僖公十六年
- 僖公十七年
- 僖公十八年
- 僖公十九年
- 僖公二十年
- 僖公二十一年
- 僖公二十二年
- 僖公二十三年
- 僖公二十四年
- 僖公二十五年
- 僖公二十六年
- 僖公二十七年
- 僖公二十八年
- 僖公二十九年
- 僖公三十年
- 僖公三十一年
- 僖公三十二年
- 僖公三十三年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 襄公元年
- 襄公二年
- 襄公三年
- 襄公四年
- 襄公五年
- 襄公六年
- 襄公七年
- 襄公八年
- 襄公九年
- 襄公十年
- 襄公十一年
- 襄公十二年
- 襄公十三年
- 襄公十四年
- 襄公十五年
- 襄公十六年
- 襄公十七年
- 襄公十八年
- 襄公十九年
- 襄公二十年
- 襄公二十一年
- 襄公二十二年
- 襄公二十三年
- 襄公二十四年
- 襄公二十五年
- 襄公二十六年
- 襄公二十七年
- 襄公二十八年
- 襄公二十九年
- 襄公三十年
- 襄公三十一年
昭公
- 昭公元年
- 昭公二年
- 昭公三年
- 昭公四年
- 昭公五年
- 昭公六年
- 昭公七年
- 昭公八年
- 昭公九年
- 昭公十年
- 昭公十一年
- 昭公十二年
- 昭公十三年
- 昭公十四年
- 昭公十五年
- 昭公十六年
- 昭公十七年
- 昭公十八年
- 昭公十九年
- 昭公二十年
- 昭公二十一年
- 昭公二十二年
- 昭公二十三年
- 昭公二十四年
- 昭公二十五年
- 昭公二十六年
- 昭公二十七年
- 昭公二十八年
- 昭公二十九年
- 昭公三十年
- 昭公三十一年
- 昭公三十二年
定公
哀公
作者简介

公羊高,姓公羊,名高,一说名寿。东周战国齐国人。
相传为孔子学生子夏的门人。由子夏口授《春秋》,作《春秋传》十一卷,传其子公羊平,即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公羊传》。